文章来源:厉针
4月28日,中国围棋协会宣布2025围甲联赛规程,名称是全国围棋锦标赛(男子甲级团体),几大特点~没有外援,没有赞助商冠名,费用由各自主场承担,没有主将,没有快棋,没有季后赛,16队单循环15轮,最后2名降级,5月26日在浙江长兴县开幕,槽点一堆。好的一点,对欠薪作出硬性规定,如出现欠薪情况且未得到妥善解决,中国围棋协会有权作出裁定,取消该队下赛季参赛资格。
实际上,围甲的商业价值,或者说围棋职业赛的商业价值,一直备受质疑,时至今日,围棋职业化中,依然没有找到真正挖掘和提升商业价值的路子,依靠的多数情况下还是企业的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即企业家对围棋本身的热爱、情怀,或者企业出于对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的推广责任,并非围棋体现出值得投资或有对应产出而得到赞助的正常商业运作模式。围棋的流量和破圈,宣传效果,虹吸效应,实际上依然处于困境。
在当初聂卫平中日擂台旋风破圈引致国内围棋热潮40年之后,围棋获得的红利慢慢消散,所以柯洁、战鹰的火热流量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围棋圈才显得弥足珍贵。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于围棋圈外人,特别是青少年,这几十年来,聂卫平之后最火的就是柯洁、战鹰,八冠王古力、韧圣常昊无法比拟。如何将流量变留量,将围棋与流量挂钩运作,是围棋管理者需要思考的第一方面。
围甲联赛即便火热时期与金立手机多年联姻,但背后仅是金立老总的棋迷身份。可以说,IP的商业运营从未得到真正开发和实际落地运作。当然,围棋实际上确实是小众项目,最理想的期望,是得到乒乓球(两者相似之处是均属亚洲强项,非全球性体育项目)般的待遇,而不要去想体育大项篮球、足球(连国内足球联赛也随着各大房地产企业的紧缩而坍塌)的吸金力。
但相比乒乓球的对抗激烈观赏性高,爱好者众,围棋商业运营的致命问题在于入门的门槛太高,观赏性低,互动性低,依靠真正的铁杆棋迷,人口太少获利不会多,
如何接通目前多数校园已经开通围棋普及而得到的大量粘性不强但已经对围棋有一定接触和概念的围棋普及人口(感觉还不能称为围棋爱好者),使得围棋赛事能够吸引这部分基数还颇高的人口,可以成为围棋管理者和运营者的第二个思考。
另外,当前业余大赛层出不穷,多数原因是各地以业余赛带动文旅活动,赛会制活动几天然后加上旅游消费等,既热闹又有点经济效益,还可以分赛道(顶尖的6段以上分组,业余纯玩的如分段位,分年龄组,青少年的另外分组等)进行,照顾到各层次的不同需求,这点不知道职业围棋能否参考。
说回这届围甲,没有找到赞助商也是没办法,但取消主将和快棋则不是太好的思路,主将制对中国围棋顶尖棋手打造是强有力举措,围甲多年来,从周睿羊、时越到范廷钰、柯洁,以及后来的李维清、王星昊等,都是依靠围甲主将位的拼杀,从少年成为栋梁。设快棋台则是提升观赏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项规定,至少可以让慢悠悠的围棋可以有一个短期内出战果及过程跌宕起伏的吸引点。
至于说缺外援围甲吸引力大打折扣,我是觉得差别不会太大,当然,在没有世界大赛的时候,我们会希望在围甲看到中韩对抗,但真正能够在围甲取得高效益的也就是申真谞、朴廷桓,每年以极高的代价去邀请一批外援来,最后能够带队出成绩也仅是这2人而已,所以去掉影响也不大,何况有了令人反胃的举手哥,韩国人不要在国内联赛出现是目前大部分棋迷的呼声。
加上目前国内厚度足够,大量低龄选手实际上缺的就是高水平实战的机会,空几个位置给后备人才也没什么不好。